
將傳統以現代的方式呈現,傳統也可以變得很時尚……
台灣紙紮師傅張徐沛,帶著在台灣快失傳的紙紮藝術,受邀前往巴黎工藝設計師週(D’Days)展覽。
紙紮是東亞傳統祈福和祭祀用品,常用於各種傳統節慶和宗教儀式上,例如盂蘭節時常見的面燃大士普渡真君(普渡公、大士爺)、城隍、判官、山神、土地神等紙紮塑像,還有紙紮靈位、金童玉女、佛船(或稱仙船、精靈船)、幡上的紙燈籠等。
根據新北市文化資產局資料,開設「新興糊紙店」的張徐沛先生,是台北市大龍峒「茂興齋」糊紙老店的第四代傳人。早年,「茂興齋」遠近馳名,作品見於松山慈祐宮、南崁五福宮、基隆中元祭,或日治時期「茂興齋」醮壇糊紙作品。
張徐沛從小就聽著祖父的嘴邊口訣,開始學習糊紙傳統工藝製作,而不只是糊紙工藝,也精通「紮竹」、「剪紙」、「彩繪」、「泥塑」等工藝美術,作品從台北市大龍峒華樂社紗燈、大龍峒金獅團獅頭、獅旗、先賢聯,到2005年新北市樹林區之鎮南宮甲申科祈安福醮「護壇官將六騎」、「大士爺」、「翰林院」、「同歸所」等都是張徐沛代表作,此外,張徐沛的紙紮工藝也已列入新北市政府文化資產。
對於紙紮藝術,2014年張徐沛接受自由時報採訪表示「萬事起頭難」,回憶過往,張徐沛說到,其實每種功夫都不好學,像是紮竹,從挑選竹子、削竹條到折凹成形,要學會得花上好幾個月,而彩繪更是一門大學問,不管是人物造形或是花蟲鳥獸,呈現在作品上的樣貌除了畫得像之外,更要畫得生動,但得耗費許多時間,現代人追求快速,所以產品多半都改以機器印刷取代人工彩繪。
張徐沛還說到,過去較常接到廟宇活動要求訂製糊紙產品,例如廟宇醮壇,但糊紙產品一遇風雨容易損壞,降低消費者購買意願,而隨葬儀商品現代化,訂製燒給往生者物品量逐年增加,除一般服飾、樓房、家電外,也曾接到民眾要求打造魚竿糊紙品,表達對亡友的思念。
而此次張徐沛前往巴黎參展,是源於一位法國策展人沙勉托(Patricio Sarmiento)在台旅行的發現,中央社報導,沙勉托多次到台灣旅行、騎單車,一次從台中橫越山脈騎到花蓮,發現有人在燒東西,「那些東西做得非常精細,卻這樣被燒掉」,沙勉托開始帶著疑惑去了解紙紮,才發現這是「一種不為人知的藝術,或者甚至不被認為是藝術」。

女紙僕:齁~真的素沒看過黑人帥鍋,
好心幫偶們把紙厝運進企「法國裝飾藝術美術館」真素心花怒放,進場監工囉~
男紙僕:欸欸⋯⋯⋯哩嘛尬哇卡盞砸A!(瞪)
沙勉托後拜訪新興糊紙店,認識了這個對紙張充滿熱情的小型家族企業,並邀請前往法國。張徐沛表示,紙紮現已沒落,雖然人們還是會買紙紮燒給逝者,但需求變低了。現在他對保存這門技藝仍念茲在茲,好在女兒張宛瑩已有基本功,並打算投入更多時間鑽研。張徐沛說,未來若還有其他國外美術館、博物館邀展,新興糊紙店很願意參加,「要讓世界知道台灣的技藝,是別處看不到的」。
新聞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