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red13red
13red
  • works
  • creation
  • partner
  • article
  • 13red
  • works
  • creation
  • partner
  • article
  • 13red

15個藝術家 31個社區 雲林燈會 草根藝術生命力|The News Lens關鍵評論網|

2017-02-14設計與社會

活動激起在地生命力,呈現當地文化與特色!

 

by 上下游記者 賴郁薇 on 2017 年 02 月 07 日 in 愛地方

2017元宵燈會將在雲林縣登場!雲林縣爭取燈會主辦權爭取了二十八年終於得標;雲林縣府首度嘗試邀請藝術家與在地社區居民協力創作C共同譜出在地農村故事。

「雲林縣很鄉下,就應該展現地方草根的生命力!」雲林縣政府城鄉發展處處長陳東松表示,有別於過去燈會大多著重花燈的生肖意象,全憑招標廠商一手設計,今年所規劃的「農村再生藝術燈區」完全透過藝術家與在地居民溝通,共享共學,呈現各地豐富的人文特色。

15位藝術家,加上31個社區,全員動起來,打造全台第一個以「社區」為出發點的元宵燈區,也訴說31款農村故事。

16298627_1425575387460659_2512644371349794215_n
藝術家林純用以雲林物產竹編及圓鍬構築了DNA雙重螺旋,標誌著人與土地親密共舞所孕育的雲林大地生命力(圖片提供/向家弘)

 

地方素材特色,藝術家協力製作

以養鵝產業為主的東勢鄉程海社區以竹子編出一隻隻活靈活現的鵝,「早期養鵝都會有竹籬笆。」程海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吳振嘉表示,因為鵝跟竹子之間強烈的印象連結,才會創造出「竹編鵝」;至於展區內之所以會擺放一撮撮稻草則是因為小鵝怕冷、怕濕,鵝農常會向雲林平原稻農收些稻草,用以替小鵝保暖、吸水氣,「這就是咱程海社區的特色!」

而現為番薯主要產地之一的灣東社區則選定「番薯」為設計主軸,展區不僅掛上番薯形的花燈,地上還放上一簍簍大番薯,定睛一掃,不難發現展區內擺著兩台老舊的農機具,但機型似乎又與番薯牽不上關係,莫非灣東社區內還有其他特色作物?

「沒啦!這是卡早種花生的農機具啦!已經珍藏四、五十冬了喔!」水林鄉灣東社區總幹事黃大哥解釋,「但咱社區現在不種花生了,只契作番薯!」,灣東社區土質屬於硬土,「種花生不太適合,但種番薯就一級棒了,咱的番薯又Q又鬆!」黃大哥笑道,灣東社區現在正忙著採收番薯,居民在農閒之餘就來燈區幫忙場佈,「現在番薯正大出,好吃的咧!」

黃大哥邊說邊發揮想像力,隨手將幾顆番薯擺在地上、喬好角度,「你看!番薯這樣擺,有沒有像雞在啄米,剛好可以應應景!」順手再放上一叢叢番薯葉,這就是灣東農民的藝術。

放眼望去,「農村再生藝術燈區」中還有蚵寮、蒜頭、古早時候攔截灌溉水的「籠仔笱」,只要在展區前稍稍停住腳步,社區居民便會湊上前來、欲罷不能地分享社區故事,看到隔壁社區沒人解說,還會熱心地代為導覽,講起來還一點也不陌生,「因為平常都有在走踏、聊天啦!多少都知道他們在幹嘛!」

「你看!這組『樹仔腳聽故事』是用漂流木跟石頭做成的,說的就是樹仔腳社區的故事!」還來不及反應,樹仔腳社區發展協會行政秘書林志豪已經開始滔滔不絕分享社區故事;原來緊鄰濁水溪的樹仔腳社區常能拾獲漂流木,再加上當地社區產業已慢慢從農業轉變為砂石業,才選擇以漂流木、石頭做為花燈素材,「社區的故事真的說不完啦!」林志豪笑道。

籠仔笱是早年農人為了搜集灌溉水而使用的器具(攝影_賴郁薇)
籠仔笱是早年農人為了搜集灌溉水而使用的器具(攝影_賴郁薇)

 

 展現草根生命力 延伸大地藝術季

「其實一開始對雲林社區文化根本一知半解。」協力藝術家何佳真坦言,但兩個月以來,拜訪了十來個社區、聽了不少社區導覽、聊了不少天,何佳珍這才慢慢了解雲林各社區的生態樣貌,也漸漸從設計、發想、創作的過程中體會社區的互助、信任、參與投入,「一切全靠社區居民從旁大力相助,需要稻穗就提供稻穗!需要麥草就提供麥草!」

環顧四周,有社區媽媽們還在趕工,一針一線仔細縫補番茄布偶、公雞布偶;又有幾個孩子蹲在展區角落,全神貫注編織著竹網,口裡還窸窸窣窣地碎念著「上、下、上、下……現在這條是上面啦!」這群孩子自稱「社區服務隊年輕組組員」。

「其實社區居民都很願意做這些事!」林志豪表示,畢竟是在說家鄉的故事。

「雲林縣很鄉下,就應該展現地方草根的生命力!」雲林縣政府城鄉發展處處長陳東松表示,有別於過去燈會大多著重花燈的生肖意象,全憑招標廠商一手設計,今年所規劃的「農村再生藝術燈區」完全透過藝術家與在地居民溝通,共享共學,呈現各地豐富的人文特色。

「今年的燈會只是個起點,我們不會停止!」陳東松更進一步承諾,今年十月還打算舉辦「大地藝術節」,現已在籌備階段。

16298766_1424634304221434_4132346518665852511_n
藝術家楊海茜帶著雲林古坑大埔社區的婦女一起勾織成一片片,再由藝術家現場組裝創作(圖片提供/向家弘)

 

社造走下去,居民是主角

既然雲林燈會已示範如何由社區協力打造農村再生藝術造景,未來各縣市仍有機會承辦元宵燈會,雲林社造經驗能否複製?「農村再生藝術燈區」執行團隊成員向家弘、余嘉榮、藝術家楊海茜不約而同表示,「一切全看承辦縣市政府單位!」

向家弘進一步表示,陳處長上任以來一直有在接觸農村再生,很有社造概念,一知道要規劃「農村再生藝術燈區」,很快就知道怎麼操作、怎麼串聯社區;若未來其他縣市也要複製雲林經驗,「不難操作,但真的看主事者的概念到哪裡!」向家弘坦言。

「其實還要特別注意,不能完全被藝術家主導!」向家弘提醒,很多時候藝術家的想法非常天馬行空,但草根社區居民又很本土,雙方溝通起來就很容易產生落差,「這時候就要靠中介團體幫忙促成共識。」以本次燈會為例,主要就由星火燎原、透南風、諾亞等團隊擔任中介點,從旁協助討論。

楊海茜也表示,其實藝術家跟社區的合作模式都可以很彈性調整,「如果居民很有想法,當然可以主導,藝術家只要從旁協助即可;反之,如果居民摸不著頭緒,可能就需要藝術家起頭發想,再請社區居民幫忙執行。」

社區媽媽親手縫製的玩偶(攝影_賴郁薇)社區媽媽親手縫製的玩偶(攝影_賴郁薇)


 

 

「政府單位都只是一時的,全靠主事者經營社造,絕對不是長久之計!」向家弘表示,其實社造最重要、最根本的還是要靠社區自主凝聚共識,若有概念的主事者一換,社造就走不下去,恐怕也不對,社區必須自己找到持續走下去、持續溝通的動力。

確實,在雲林這31個社區中似乎看到一股「走下去」的力量;夕陽餘暉中,居民們圍成一桌一桌,大口吃著貢丸湯、米粉,大聲討論著接下來燈節期間如何輪班看顧燈區,這或許就是雲林社區走下去的動力?

全體集合,討論燈節期間怎麼排班(攝影_賴郁薇)
全體集合,討論燈節期間怎麼排班(攝影_賴郁薇)
Related posts
2020台灣設計展在新竹!《Check in 新竹》2公里展覽路徑探索設計、科技、工藝文化|LaVie|
2020-09-17
史上首次!中華文化總會國慶光雕 奪德國紅點設計大獎|Yahoo奇摩|
2020-07-16
為社會設計!「設計改變社會」特展揭幕,6 大展區涵蓋孩童教育、高齡社會、防災等議題|Shopping Design|
2019-12-20
做了21年設計的她,用4年時間製作了100多個招牌,立志要去除城市街頭的「傳染病」|自媒體聯盟|
2017-06-13
台科大摺疊紙吸管 奪美國IDEA設計獎銅獎|蘋果日報|
2016-08-18
台灣快消失的紙紮工藝 受邀前往巴黎工藝設計師週|The News Lens關鍵評論網|
2016-06-01
Article Category
  • 設計與再生
  • 設計與品味
  • 設計與生活
  • 設計與社會

©2012 Thirteen R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