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台灣設計展在新竹!《Check in 新竹》2公里展覽路徑探索設計、科技、工藝文化|LaVie|
對於年輕人來說,要搞懂傳統的祭祀真的是頭很痛的事情,一旦碰上祭祀活動又沒長輩在身邊時,面臨挑戰的我們必定手忙腳亂,一怕準備不周,又怕流程不對,對神明不敬,看見"祀事如意 WORTHSHIP"的設計出現,不禁有種"得救了"的感覺!!
作者:設計X鼓掌
(作者URL: http://designxpipi.wordpress.com/)
編譯:黑秀網
縱使時代不斷的進步,傳統的祭祀活動依舊盛行,然而追念祖先的心意在年輕人心中卻越來越淡薄,甚至逐漸遺忘祭拜祖先的背後意義。三位年輕設計師有感於此,並好奇祭祖文化逐漸消失的原因,因而著手研究並共同創作「祀事如意」,同時解決傳統祭祀時常會發生的菜量過多、祭祖流程不清楚…等問題,讓年輕人祭拜祖先不再有問題!
祀事如意 WORTHSHIP
創作理念
縱觀人類歷史,孝道在我們心中的份量不言可喻,台灣人更有著逢年過節祭拜祖先的文化習俗。節日一到,總會看見全家大小總動員,忙著張羅菜餚香酒、擺盤拜拜。
然而我們注意到現今祭拜活動盛行依舊,年輕一代的台灣人卻漸漸遺忘祭拜活背後的意義,祭祖在年輕人心中的印象愈來愈淡。作為設計師,我們好奇祭祖文化消失的原因。作為新一代的年輕人,我們更為這樣良美習俗的流失感到不捨,因此決心著手研究。
設計師
謝昀甫 Yun-Fu Hsieh
丁亦樵 Jerry Ding
鍾承庭 Chen-Ting Chung
展覽
2014 台灣設計師週 設計星勢力|參展作品
設計師專訪
想藉由作品傳達什麼概念或想解決什麼樣的問題?
我們希望維持家庭團聚的美好時光,並針對三種現象:菜量過多、祭祖流程意義流失、攜帶便利性,設計一套符合現代人生活形態的祭祖器具,讓台灣的祭祀文化得以延續。
描述一下作品發想過程或發現問題的經過?
祀事如意的起源是針對現在對於祭祀概念的遺忘作反思。台灣人燒香拜拜的習俗已經不限於宗教信仰,而是提升為台式祭典的共同特色,祀事如意主要是對於祖先的崇拜與追思。於設計的前期調查階段,我們走訪台南各大廟宇,發現在祭拜行為最無私的奉獻不是對神明,而是對己身祖先的祭拜與弔念。在儀式成就的同時,我們也在乎傳承與分享的重要,這正是祀事如意想要表達的核心價值。
請簡單介紹一下桌巾上的設計,大致分了哪些部分與設計的巧思
桌巾主要分為三大部分,顏色、圖騰與相對應的文字。在顏色選擇上,採取中國傳統所使用的赭紅,希望藉由桌巾顏色能夠加深對於祭祖的印象,也提供該場域祭祖相襯的氛圍。文字與圖騰的配應以赭紅對應鮮白,增加字圖之可視度。圖騰為對應餐具的「位置」與「內容」的引導,三牲盤的圖騰也剛好對應貢盤之圖示,依相對應放置即可達到過往儀禮所要求的魚首、雞首的相對擺放位置。桌巾上也印有個菜餚相對應之吉祥典故,側面另有儀式過程詳述,保留引導予使用者發掘、討論。
說說研究祭祖的禮俗中,哪些是我們年輕人遺忘卻非常值得保留與傳承下來的規矩呢?
儀禮規矩可以代代翻新,但是祭祖的內涵卻不能遺失。祀事如意針對的核心價值為「世代傳承」,藉由儀式開啟與後代的對話,才是我們想要傳達的目標。
曾給使用者測試過嗎?他們給你最多的回饋是什麼?或有給予什麼有趣的想法?
最常被提出的問題為「為什麼我們要這麼做?」、「我們真的有必要再做這些儀式嗎?」,然而這也是我們正在思考的問題,要怎麼樣轉化成為符合現代人適合的工具,正是一個困難解決的議題。我們碰到的問題並不是一個事實上存在的具體物件,它不是一種不便,也並非一種不能,而是在生活中有些隨即消逝的遺憾需要被再次點亮。隨著時代的潮流更替,也許有一天我們並不在意這些祭拜的行為,當他流逝的時候,跟隨著逝去的可能是我們集體記憶中的重要的一角。我們也在思考,我們想改變的是什麼。

創作中你有遇到什麼樣的困難?最後如何解決?
文化研究中有很多不能轉化的元素,無法找到適切的載體傳達。感情無法計量,因此沒有度量也沒有好壞高低,應該要用什麼觀點來看待這件介於傳達與使用的器具組,在這當中對自己定義的無力是我們遇到最大的困難。
在未來,是否有計劃將作品發展為商品?如果有,可能會需要的協助是?
未來希望將產品轉化為可量產之元件,但是我們需要更了解使用者對於該產品的想法以及可行性做評估。
不考慮時間與預算,還想要如何挑戰自己讓作品更進一步呢?
大範圍的蒐集資訊,將設計與文化結合的更緊密。
想一想,說出你設計的作品與我們居住的這塊土地最大的關連是?
「你還記得你爺爺的名字嗎?」
「祖母過去從事什麼行業?」
「你還記得在你家族中曾發生什麼事?」
「你從哪裡來?」
「你想知道你從哪裡來嗎?」 -- 回答完以上的問題後再想想,你想知道這些答案嗎?
Related posts